纳米光年

读《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学会并保持乐观

人生旅途要保持乐观!

悟空大戰美猴王:


对于这本受到积极心理学等学派影响的关于教人如何乐观的书,我主要是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去看。其实,培养孩子,也是在培养大人。所谓的“学习型教养法”,即父母教孩子的同时,也要从过程中去审视自身的成长,这是一个双向的有来有往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

这本书里有一页提出了14个问题,是让成人回忆并反思童年的,我看完整本书后还是很认真地重新(看书的过程中把它给快速地过去了)思考了一下这14个问题,带着书中的思想去思考,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吧。

这14个问题及我的思考如下:

1、回忆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快乐场景。

快乐的场景还是对父母的依赖,感觉他们对我的照顾、关爱的过程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这些场景,我还能回忆起很多。但快乐归快乐,如何在这种快乐中实现独立同时并保持乐观的性格才是个问题。作者问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可能是要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同家庭建立连结吧。

2、回忆小时候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这个主要是指要和周围的小朋友、邻居等建立连结。那天,我看到我家的大宝贝一个人去外面丢垃圾,然后同隔壁的爷爷聊天,我叫他回家的时候,他竟然还对那个老人说:我要回家了哦。3岁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做到成年人的交际,但随着年龄的成长,这种技能却可能会被隐藏、忽略掉,如何保持他的这种连结能力,是个问题。

3、想一下童年不开心的事情。

童年的不开心有很多,但不一定是坏事。但无论如何,在家庭里毕竟不要出现让孩子们不开心的事情,同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在外面一直保持开心,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能够自如应对。比如我家的小宝贝,不到2岁就学会用白眼鄙视人但然后又很快玩去了。这个时候,不知道他是否开心,问了他,他也不会回答,唉。

4、回忆一下十来岁时的光景。

按10-16岁来说,那个时候真是个糟糕透顶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孩子的性格开始重塑的时候,这种重塑的直接影响就是他成年以后的性格、做事方式、思维习惯,这恐怕是家长们最不好控制的年龄段,因为他们主要是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等,无论如何,要警觉这个年龄段,这是我的经验和教训。

5、小时候最好的玩伴。

有小朋友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不在于持久的友谊,而在于能够快速的找到能一起玩的伙伴。到底是不是最好,这真不好界定,特别是现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6、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太阳还没有出来,就被外公抓起来去外面的冰天雪地里散步,真的是散步。但很遗憾,但在爷爷奶奶那里则基本没感受到什么快乐,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如我那般那么爱的自私。

7、小时候,除了家人还有谁带给你快乐?这个人怎样改变了你?他为你做了什么?

有时候,这种人,是一坨奢侈品,能不能出现,只能看缘分,不能强求。

8、学校里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

我不喜欢他们被万恶的应试教育摧残,要让他们学会去科学的面对应试教育。我童年时期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学校里,几乎没有作业,没有辅导班,大家只是玩儿,连上语文课时,老师都在讲鬼故事。

9、哪些纪律或准则对你最受益?哪些规则对你不管用?

能够规范人的文明习惯的纪律、准则,必须要告诉孩子们。那些拘泥人的思维的条条框框,也要告诉他们,并且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这些教条式的东西。

10、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你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自己读书?玩?

毫无顾忌的玩儿,而且是和女孩子玩儿。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如此,学会亲近异性,和她们进行良性互动。但我不会严格教他们从1数到10,再数到20,数到100,他们不是机器。

11、你小时候希望经历什么事情,但最终却没发生?

我经常问他们要不要去这里,要不要去那里,他们也是随便敷衍我一句“好呀”,我感觉出来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事情是大人们决定的,而且有时候大人们说话经常不算数。没办法,这不算是问题,关键是重要的承诺、有意义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

12、你最欣赏自己小时候拥有的哪些品质?

能和一些小伙伴们心无旁骛地一起玩儿,这应该也是正常儿童都天生具备的品质,但是,后来,我却把它丢了。其实,每个小孩子都有乐玩的天性,我们为甚么要扼杀掉他们的天性?

13、快乐成人的童年根源是什么?

学前一段时期,他们天生就会玩,懂得创造,这个方面,我不需担心。但关键是到了学校后,怎么保持呢?小学、中学,这么几年下来,搞不好的话,会把一个孩子给扭曲了。

14、你从以上问题中学到了什么?你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吗?

对于以上很多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我只能说我的童年太单调了,绚烂的日子没过几年就进入了灰色期,环境的变迁是一个影响因素,家庭、个人的心智模式的培养是另外2个不能避开的话题。但应对逆境、保持永恒乐观的能力是需要教导的,即使环境、家庭出现变故,但大人要告诉他们,让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回顾我的童年,这个可能是最大的感受。

其实,上述问题只是用来引出所谓的五步循环法,即通过五个步骤来帮助建立并保持一生的快乐,这5个步骤分别是连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但我找了个作者Edward Hallowell的访谈,他对这5个方面的简要解释如下:

1、CONNECT: create layers of social connections for kids, starting at home, then at school and in the neighborhood. 

2、PLAY: allow kids to use their creativity to explore, create and ask questions. Children need to have their humor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ir imaginations, fostered and supported. 

3、PRACTICE: once children have found an area to explore, they must learn the discipline from practicing and wanting to do well at the things that interest them. 

4、ACHIEVE MASTERY: from practice children learn that they want to master something. Mastery is a powerful motivator that teaches confidence and a sense of “getting hooked on life.” 

5、RECOGNITION: once a child has achieved mastery, it takes social recognition to close the loop again to connections. Also, recognition teaches a child that they are part of a larger social group, so it teaches a sense of a social morality of being “part of something.” 

另外,实在不明白为何译者将原书的15章熔合成10章,但我相信内容应该没减少。无论如何,这算是我正式阅读的第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这本书至少改变了我之前的一些看法,例如我之前只强调培养孩子独立性格,而没想到如何让他们保持一生的快乐,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参考,并且还透漏了一个信息:独立性格固然重要(在国内的学校教育里面属于缺失的那个模块),但保持一生的乐观更重要,而且在培养他们追求自己的真正幸福的过程中,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的思维能力、自主的性格素养等,并不矛盾。

关于儿童教育的内容,我还需要接着学习、思考。

评论

热度(4)